| 
			 
			   | 
			
			 
			鉴定瓷器常用术语  | 
			  | 
			
			
			| 
			 
			文章来源收藏网络 2011年05月09日 繁星读书网整理编辑  | 
			
			
			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鉴定瓷器常用的术语,本为历代行家口语,沿袭致今。它主要用以指明器物的完整和伤损程度及变异情况,根据特定条件和不同部位所出现的各种现象而定名。现将其作为一般性常识,摘录如下: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口磕──器物口际胎釉,由于撞击而出现大小不等的缺磕伤痕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重皮──口部因受重伤出现断面隐患,但外观尚完整;胎釉已分裂却还没剥离,往往一触即脱落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毛口──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毛边──口面的覆釉因伤全部脱落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磨口──口边出现伤损后,将其磨去一部分或全部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轧口,截口──器口和颈部已损坏,为其美观,将其损伤部分截去,口部则露胎无(俗称“剃头”)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冲口──口部因与它相碰而出现的裂纹,长短不等,也有外冲里不冲的现象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釉泡──釉面在烧制时出现的气泡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棕眼──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,未曾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空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斑点──釉面出现多种矿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斑点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缩釉──因胎面有油污,所施之釉未能全部附盖,而出现的露胎现象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漏釉──器物施釉时,局部有透漏而露胎无釉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粘沙──釉面上有遗落的窑灰,或器底因垫烧粘结有沙粒(一般多见于器足)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磕伤──器身的某一部位,被其它物体碰撞而磕坏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冷璺──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,但在釉面上出现了一,二条纹路,胎体已透或未透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片法纹──釉面上有长短不一,大小不等,相互相交错的细裂纹片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划伤──釉面或彩绘的表面,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磨釉,伤釉──由于釉与其它物体磨擦,致使釉面局部损伤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失亮──器物釉面,因长期使用,经久磨损失去光泽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脱釉──釉面受盐,碱,酸的腐蚀,或入土受浸而剥落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伤彩──色彩的表面,局部或全部,被磨划致伤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碱──素釉器物长期埋入湿土内浸渍,使釉色起了变化,多呈白灰色的片状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水锈──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浸,有灰黄,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土蚀──釉面,彩绘或胎体被土壤所腐蚀,使器物表面局部失亮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缺碴──器物损坏后缺失碎片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炸纹──器物的颈,肩或腹部受撞击后,出现放射性裂纹(俗称“鸡爪纹”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炸底──器物底部偶因投放物件相击致伤,而形成的裂纹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窑裂──胎体在室内受火不均而出现的裂纹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足磕──器足部位在搁置时不当心或用力过度,触地发生撞击致伤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磨底──足底内原来有釉,出于某种目的,如有意冒充其它年代,而把釉磨去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磨款──故意磨去青花,红彩等款,冒充其它年代。明,清官窑或新器都有作伪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火石红──胎体含有矿物质,在不施釉的部受火后自然泛出。现今景德镇复制的元,明青花瓷器,以新砂垫烧,或是入窑前新瓷胎的砂底受了潮,也会出现火石现象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补釉──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,敷以釉汁,入火烧之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补缺──器物破碎后缺少的部分,用石膏,铜,铝,铁,木,金漆,水泥乃至油漆和沥青补上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配盖──用朝代不同器物的盖相配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镶嘴流──壶流已消失,用其它壶嘴镶补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配腿──香炉,马,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,而进行补配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刻阴款──在器物上用钻石工具刻款,不施釉;或刻后施釉入窑烘烧。后刻的字口,釉的切面有些不齐。原刻的字口,釉边有坡度并且光滑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作阳文款──在器物底部,后刻阳文款字而填以釉,或用釉堆写款识,多不够清淅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漆彩画──器物破碎或有窑裂,炸纹,以彩漆绘纹饰将纹路遮盖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镶金属口──器口已破,用金,银,铜,锡镶口遮芒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胎后挂──新胎剥去釉面后,作加彩釉地五彩的装饰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复烧──二次入窑烧烤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假出土──仿古各类器物,有意长期埋入地下,以期整新如旧;低温铅釉和无彩,粉彩,三彩等器,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蚀。有的还涂以红,黄土疤,但一触即掉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茶水煮──仿古作旧,常以土茶水煮,使器面上有红褐的茶锈痕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烟熏──用香烟熏作旧,嗅之有味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挂彩──将唐,宋,元,明,清各代中的素白胎或青花器后挂各种彩瓷,以混充旧彩器。